“临床医学赋予生命的长度,而康复医学则赋予生命的广度。我希望每位患者都能在我们这里获得尊严和快乐的生活。”崔仕贵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,笑着说道,“来我们这里的患者中,脑卒中患者占了很大一部分。我们要做的是,在他们解决了生存问题后,继续帮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。将心比心,谁不希望自己或家人能有质量、尊严地度过每一天呢?” 在贵州安顺市中医医院康复科,崔仕贵主任凭借十余年的奉献与拼搏,温暖地书写着患者重建生活的故事。
### 转型之路:从内科到康复的探索
崔医生的医学之路起步于心内科。2011年,他从贵阳中医大学毕业后,进入黔西南州中医院,成为心内科医生。五年的心内科工作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内科基础,同时也让他目睹了许多患者在生死边缘的挣扎。2017年,崔仕贵加入安顺市中医院,因对骨外科的兴趣选择转行,学习骨科知识。2020年,医院计划建立康复科,领导看中了他在内科和外科的双重背景,希望他担任组建工作。
“起初,我心里也没底。在贵州甚至整个西南地区,康复医学的发展当时仍比较薄弱。但我始终想着,那些脑卒中患者从生死线上被拉回,却可能仍存在言语和肢体功能障碍;骨科术后病人骨骼愈合,却面临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的困境。作为医生,我渴望能为他们做点实际的事情。有内科的基础和外科的经验,或许我能在康复领域为患者带来帮助。”崔仕贵提到那些曾经的患者,语气中满是感慨:“‘好多了,不疼了’的赞美让我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。”
### 从小病房到现代化康复中心
康复科的创建之路充满艰辛。起初,诊室里只有崔仕贵和三名医护人员,只有八张病床,全靠借其他科室的设备。“连电脑和打印机都要一个科室借一点拼凑而成。”崔仕贵笑道,尽管初创似乎微不足道,但两周后,床位就不够用了,甚至要向其他科室借床位来解决问题。“那时,当领导犹豫是否扩大康复科时,我们用行动证明了两件事:本地群众对康复的需求是巨大的,而我们的团队实力也足以应对挑战!”在医院的支持下,康复科逐渐从小房间扩展到半层楼,再到三层楼。从最初的四人增加到如今近40人,床位也由8张增至120张,从零基础发展成如今配备智能康复设备的现代化综合康复中心。
患者服务量逐年攀升,2021年至2024年,服务量从2000人次上升至五万人次。随着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,康复科在省内各级医院中名列前茅,成功帮助数千位失能患者重返家庭和社会。“由于康复治疗周期长,而外地求医费用高,现在有五分之一的住院患者是从省外大城市转到安顺进行康复,不仅看病更方便,还减轻了经济负担。”崔仕贵笑着说,“患者回到家乡治疗,康复后快乐回家,这对本地医生来说,便是最具成就感的事情。”
### 重建信任:亲切的医生文化
在康复科病房,崔仕贵和团队始终坚持一种独特的文化。他们用亲切的称呼来与患者交流,如“张阿姨”、“曾叔叔”等,崔仕贵说:“患者是我们的良师益友。与患者的互动就应像朋友和亲人一样亲切。”在查房时,他们总是蹲下身与坐在轮椅上的患者平视交流。在这样的细节中,患者感受到被尊重,也更愿意配合治疗。此外,康复科每年元旦还会举行医患联谊会,将医生、护士与患者的关系进一步拉近。
### 满意度的背后:用心倾听
关于患者的满意度,崔仕贵透露:“我们的目标是95%以上的满意度。我们每月进行电话回访,收集患者对治疗的反馈。”通过数据可以看到,患者及时的反馈让医院更好地了解需求。“患者的需求不仅仅是技术上的,更是要被看见、被尊重。”崔仕贵强调,心理感受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。
### 推广康复医学:迈向未来
崔仕贵不仅关注本科室的发展,他还致力于推动安顺地区的康复医学服务。为此,他牵头成立了中医康复专科联盟,整合11家医院的资源,提升整体康复服务能力。他秉持实干原则,协助指导其他医院的康复科建设,取得显著进展。经过两年的努力,关岭县中医院康复科已实现服务人次的快速增长。
崔仕贵深信,康复的本质是尊严的重建。“如果回想当初科室只有4个人的日子,我依然会选择坚持下去。”他表示,现代医疗技术虽然能延长寿命,但生活质量的提高才是康复的核心目标,帮助患者更舒适地回归家庭与社会。
崔仕贵坚信,推广康复知识是意味着为患者带去希望的使命。他希望更多人了解康复的重要性,“康复并不是治疗的附属品,而是贯穿整个疾病过程的关键。”他在康复医学的路上将继续与团队共同努力,为不同生命周期人群提供整体康复服务,推动健康事业的发展,展现服务温度与人文关怀。
在[long8]这个平台上,我们也将坚持为每个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,助力他们找到生命的尊严和幸福。